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2日电(何欢)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前史,1932年末,中国工农赤军第四方面军主力1.5万余人,由鄂豫皖区进入川北,攻下通江、南江、巴中等县,拓荒了川陕革新根据地,被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俯视坐落巴中市城区南龛山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分外夺目。中共巴中市委宣扬部 供图
这是一组不能忘掉的数字,作为川陕革新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短短2年多时间里,巴中12万人参加赤军,4.8万余人献身,在1.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赤色革新遗址、遗址908处。
这儿是全国最大的赤军碑林,刻录了13.8万勇士英名,浓缩了红四方面军战役于大巴山区、嘉陵江岸、雪山草地、河西走廊的峥嵘年月,是保藏、研讨、展现、宣扬、沟通红四方面军光辉前史的重要载体。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建造之初,正是巴中树立区域之时,30余年来,碑林无言,见证巴中从树立区域时的一穷二白,到“巴中经历”成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一面旗号”;见证巴中从钢钎二锤敲出唐巴公路,到公路路网密度居全国20个革新老区要点城市首位的前史成果;见证巴中儿女传承赤色基因,承继革新传统,承关心而奋起,以生生不息的传承、无畏风雨的气魄书写雄壮前史!
13.8万勇士英名 被永久镌刻在前史的丰碑上
沿着巴中南龛山麓新建的青石板步梯一路向上,走完100多米长的赤军廊道,庄重的川陕苏区赤军将士英名留念碑映入眼帘。
碑墙上,分区域、城镇刻着13.8万赤军勇士的英名,一个个一般名字背面,都意味着流血和献身,似乎看到当年赤军将士雄姿英才短兵相接的壮烈局面,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在这13.8万英名中,有赤军勇士7.7万人,其间7400名是用“娃子”“女子”称号,如“张娃子”“陈女子”等,那是革新年代,他们的爸爸妈妈没条件上学,不能为子女起一个涵义期望和未来的名字,而现在,他们有了一个一起而又荣耀的名字,“勇士”!
川陕苏区赤军将士英名留念碑。 付海旭 摄
凝视着这不计其数的名字,或许更能感触今日的夸姣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英名留念碑死后,绿树映衬间,矗立着5000余块赤军将士个人留念单碑,他们为革新理想而斗争终身,至今守望着这片土地。
这些单碑将士,首要散布在29个省、市、区,他们中有元帅2人、大将3人、大将24人、中将71人、少将209人,每一块单碑上刻有将士个人简介、头像,还有亲属名字、捐建者名字或单位名称。
静静地从一面面石碑前走过,默诵着一个个名字、生平缓勋绩,每一个碑体都是一部篇幅浩大的英烈传,令人敬仰。
有的一家数口,碑碑相连,不由让人遥想起当年“最终一碗米,做军粮;最终一块布,缝戎衣;最终一个儿子,送他上战场”的壮烈局面。
有的单碑相邻,便是一个班的战友,生前为完结革新理想赴汤蹈火,而在他们“百年”之后,又在将帅碑林“团聚”,这种生死相依、不离不弃,深入诠释了“不忘初心、永久革新”的精力描写。
在这些单碑前,讲解员总要讲讲兵士莫异祥生前常常讲的“鱼汤宴”故事,长征最艰苦的时分,为了生计,赤军们吃草根,嚼树皮,煮皮带,最甘旨的一餐便是过草地时全连吃的那顿“鱼汤宴”,而其实,那顿“鱼汤宴”,只不过是一大锅水,三条小草鱼。
在这些单碑前,总有不远万里前来看望战友的老赤军,在亲朋的搀扶下,久久不肯离去。总有在单碑上找到亲人的赤军子孙跪地声泪俱下,尔后年年前来哀悼。
丰碑的背面,凝聚了党和国家的深切关心,搜集到中央领导和解放军高级将领等题词500余件;得到了在世老赤军的信赖和认可,流落甘肃的通江籍赤军女兵士,拿出仅有的300元积储,硬塞到碑林工作人员的手中,要捐给碑林作经费;赤军亲属子孙纷繁给予最大的支撑,一位通江籍老赤军之子,特地从西安赶到巴中,拿出10万元用于将帅碑林大门建筑。
现在,将帅碑林刻录的赤军英名已添加至16.8万,未来还将持续更新,那是党和人民对先烈们的永久留念!
17处景象庄重肃穆 无声叙述红四方面军光辉前史
进入碑林,远远望见一座赤色丰碑高耸耸峙,碑身状如红旗,碑顶饰物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碑身上绘有红四方面军战役历程路线图,仰视吟诵,心胸激荡。
沿着碑林的青石板一路仰视,在红四方面军首要将领留念像园、刘伯坚勇士留念塑像、川陕苏区赤军将士英名留念碑等17处标志景象前,时有游客脱帽站立,那是自发的哀思与敬意。总有党员特地从五湖四海赶来发誓、祭拜,那是赤色基因的传承与赓续。
旧日的硝烟现已散尽,徐向前拴马的那棵老槐树仍然亭亭如盖,站在树下,抚摸着树干,似乎回到了南龛山反击战时期,为了维护巴中城,徐向前把心爱的战马拴在老槐树上,带领兵士们战役三天两夜,消灭敌人一个营,城市、奇迹无一损毁,人民大众无一损伤……至此,巴中这座陈旧的小城第一次让赤军打上了“解放”的痕迹。
围绕着“赤军树”,更多在世老赤军、赤军子孙和敬慕赤军精力的各界人士,则按照中国传统做法,以栽树寄予对赤军将士的怀念,期望赤军精力像参天大树相同,永久郁郁青青。
这儿有老赤军戴福九、彭云配偶栽下的天竺桂,有石玉瑛栽下的广玉兰和黄桷树……每棵大树下面都立有一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上面镌刻着捐植人的名字。
现在,每年120多万人走进将帅碑林,怎么让赤色故事“声”动起来,将帅碑林留念馆也在不断创新传达方法。
“我的曾祖父程家奎是一名赤军兵士,他从前为毛主席送过信……”本年的清明节,重庆市渝中区枣子岚垭小学生程英雄背着曾祖父从前装信的公文包,再次来到将帅碑林,站在英名留念碑前,责任给游客叙述曾祖父给毛主席送信的故事,从一年级开端,程英雄每年都要到将帅碑林讲一次这个故事。
2019年以来,将帅碑林已接连举行9届“红领巾讲川陕”活动,培养了程英雄这样的小小讲解员500余名。除了在将帅碑林展开自愿活动,他们还走进社区、学校,向越来越多的人叙述赤色故事、传达革新精力。
近年来,将帅碑林还推出“赤色故事汇”,约请来自全国的讲解员、自愿者、主持人、大学生、赤军子孙近500人参加叙述,推出“响网巴中—学党史讲川陕”专题栏目15期,将党史宣讲搬至“云端”。
让前史成为今日的讲堂——
《子弹弹头写忠实》《半截皮带终身崇奉》《夜空中最亮的星》等20堂微党课多维度、全方位叙述川陕苏区前史,不只让初心讲堂更鲜活,也进一步提高碑林知名度。
《川陕苏区妇女独立团》《川陕苏区廉政建造》等30余篇专题教材、《革新文物精品赏析》《川陕苏区简史》《碧血绘丹青——川陕苏区美术作品集》等“赤色回忆”丛书,进一步发掘川陕苏区赤色前史。
为青少年量身定制“我为赤军打草鞋”“我为赤军织布纺线”“描摹赤军石刻标语”等实践讲堂,丰厚青少年“第二讲堂”。
前史总是在承续中行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新年代,将帅碑林最大极限满意人民大众思念革新先烈、寻找赤色回忆、传承赤色基因的精力文明需求,注册官方微信大众号、网站、视频号、抖音、微博等,举行线上展览、VR语音全景展览、活动直播等,加速完结将帅碑林长廊、赤军陵寝完善提高和武器展场展览布局,使将帅碑林成为承载赤色回忆的“全息视窗”、呈现赤色魅力的“超级链接”和激荡赤色元素的“交际网络”。
1.2万余件革新文物 成为衔接年月的坐标
将帅碑林留念馆先后收集了1.2万余件革新文物,在展厅里,领章、胸章、勋章等各类徽章熠熠生辉,泛黄的七大党代表证是先烈们坚决崇奉的见证……
“每一枚勋章的背面都是一场苦战。咱们把它们捐给国家,让它们替父亲叙述战场上的故事。”捧着父亲的勋章,年过七旬的肖冀川在兄弟姐妹的陪同下,把父亲肖盛文取得的“抗美援朝二级自在独立勋章”“八一勋章”等数枚奖章捐出。
在这些留念物品中,一颗曾在原空军副司令员王定烈将军腰间待了16年的子弹头尤为有目共睹。
关于这颗子弹头,王定烈将军特意为碑林留念馆写了一份阐明:“1937年3月14日,在祁连山中弹于腰间,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完毕后才取出。”
“咱们面前这份带有血迹的‘分配土地花名册’,是当年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看护来的,上面的斑斑血迹刻下了反动派的罪恶,也记录了周玉莲对革新的坚决信念和意志坚决的革新精力。”当将帅碑林留念馆讲解员赵鹤遥每次讲到这儿的时分,眼里总是充盈着泪光。
跟着年月的腐蚀,册子边角部分现已残缺,但册上的血迹却分外显眼。这本分配土地花名册是其时红四方面军创立川陕苏区,在当地有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土地革新时留下的。
而土地册上的斑斑血迹,则诉说着一段悲凉的故事。
1935年,身为乡土地委员的龚正举要随大部队进行战略转移,龚正举从柜子里翻出土地册,慎重交给妻子周玉莲,让妻子妥善保管。赤军撤离后,还乡团闯进她家索要土地册,面对逼问和暴打,她一直一个字没说。还乡团走后,她强忍疼痛,挪到了翻倒在地的香炉旁,找到土地册,紧紧地抱在胸前,土地册也被她的鲜血染红。
斑斑血迹的土地册,让咱们紧记曩昔的艰苦,倍加爱惜共产党带给人们的夸姣,将永久鼓励着咱们发扬赤军精力,承继革新传统。
跟着革新文物馆藏量的逐步增多,原有博物馆已不能满意大众文明需求。“咱们积极争取方针支撑,筹集资金,建成巴中市博物馆、武器展场,优化景区配套建造,极大地夯实了赤色基因载体。本年,将全面发动巴中市博物馆的陈设布展,添补巴中市无归纳博物馆的文明空白。”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留念馆馆长周璇介绍。
一件件革新文物看似细小,却是锚定那段荣耀年月的衔接坐标,那些荣耀的前史以如此实在可感的形象呈现,无疑是感知百年风雨最为活络的触角。革新的成功来之不易,触碰那段前史的时机更要倍加爱惜,维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新文物,是一代代人的任务,是激起精力力气,坚决革新崇奉,从曩昔的时间里找到未来阳关大道的重要载体。
将革新文物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将帅碑林创造赤色诗剧《问君归期》,以吴瑞林、刘伯坚、郑义斋、苟寿南、周玉莲等英雄人物为主线,经过一封家书、一弯摇篮、一截土墙、一碗荞面、一张地图为依托,带领我们走进那一段波澜雄壮的前史韶光,鼓励晚辈不忘初心、紧记任务,承继先烈遗志持续斗争。
让革新文物“活”起来,将帅碑林先后开宣布日用品、文具等30类60余种文明构思产品,留念币、文件夹、赤色书本等文创产品,成为活用赤色资源的口碑之作。
360万巴中儿女矢志不渝 传承赤色基因续写新的前史荣光
这儿丰碑成林,英骨忠魂埋于此地。
从刘伯坚走向革新到诞生兴文苟家湾第一个党支部,从中共巴中中心县委建立到创立全国第二大苏区,万千巴山儿女曾在浊世里探究真理,曾在三年困难时期调出近10亿斤粮食援助外地,曾在变革大潮中承关心而奋起,在苦干实干中全面吹响复兴展开年代号角。
这一路上,是历届领导和各级干群汗水的结晶,从注册第一条铁路、高速,建成第一座机场、大型水库,到高铁年代行将到来,每一步都不是垂手可得,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苦尽力。瞭望前路,必定还会面对这样那样的应战,尤需赓续赤色血脉,宏扬猛进精力。
倒在纪检监察战线上的王瑛,对自己共产党人的崇奉无限忠实,就像当年用鲜血和生命浇灌了她脚下这片巴山热土的中国工农赤军第四方面军将士们,她是他们无愧的后来者。
“七一勋章”取得者周永开,“终身都要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他的口头禅,新中国建立前,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川北区域展开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建立后,他一心一意为大众谋福,是大众心中的“草鞋书记”。离休后,他带领大众栽树造林,在当地建成国家级自然维护区,被当地人亲热地称为“周老革新”。
“全国优异共产党员”张崇鱼,从将帅碑林建造之初,30年间脚步走遍全国31个省份,总计出行170屡次,行程超越80万公里,访问了1000多家单位和6000多位赤军将士及亲属,成为将帅碑林留念馆终身声誉馆长。现在,现已88岁高龄的他仍旧担当着赤军将士及赤军亲属与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之间的“桥梁”。
一幕幕场景令人感动,一个个坚毅鲜活的脸庞又似曾相识。
平和年代,少了生与死的检测、血与火的洗礼,多了复兴展开、转型展开的重担,巴中儿女用崇奉的光辉和力气,在新年代持续“赶考”,续写新的前史荣光。
独臂公仆张海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张国俊扎根底层,培养出南江黄羊高繁品系和南江黄羊快长品系,添补我国肉用山羊培养品系的空白……他们是你我身边的一般人,由于崇奉和酷爱的工作,默默耕耘。
仰视天空,前史的星光仍然闪烁。俯身耕耘,夸姣的明日无限绚烂。
站在留念像园左边观景台瞭望,四周群山叠翠,巴城新貌尽收眼底。回忆过往,川陕苏区的前史已载入史册,展望未来,巴中儿女将不负年代重托,跨步新的长征,续写无上荣光。(完)